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
首页 >> 时事 >> 正文

80后副县长的日常——来自世界海拔最高县的援藏故事

《北京周报》记者 李南  ·   2019-06-13  ·  来源:北京周报网
标签:援藏干部;西藏;时事
打印
纠错

  ·没有健康哪有小康?这个工作都做不好,医院盖再多的楼,都没用!

  ·能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,看的不是第一名,而应该看倒数第一名。

  ·牧民穿一件藏袍,带一块糌粑,就能在外放一天羊。这种生活方式,简单有效。不管哪项工作,一定要先找到简单有效的措施,找到一个突破点,树立一个标本,让老百姓看见实效。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百姓支持。

  ——援藏干部梁楠郁

 

新生·一台“云端”手术

  海拔4962米,西藏双湖。手术室。

  室内,一台剖腹产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着。主刀医生边吸氧边手术。

  室外,家属、百姓、县领导……一群人正在焦急地等待着。中国石油援藏干部、分管双湖县医疗工作的常务副县长梁楠郁也挤在狭长的楼道里,忐忑不安,翘首以待。

  这是双湖历史上第一台手术,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有文字记载的、海拔最高的剖腹产手术。

  2017年8月23日18:30分,雅曲乡孕妇曲德的胎儿脐带绕颈,无法顺产;最近的上级医院在550公里开外,来不及转院。虽然当时有中国石油的援藏医疗队坐镇双湖,但县人民医院里的所有手术设备从未启用过。海拔如此高,没有任何临床先例可循,风险极大。但如不开展手术,产妇将生命垂危。经过慎重的论证,医疗队和县领导班子决定“先救人“,进行急诊剖腹产手术。为了避免因缺氧影响动作的精准度,主刀团队决定吸氧作业。

  消息很快在小县城传开。老百姓听说医生要从肚子里把一个孩子取出来,都觉得都很新鲜,陆陆续续聚集在了手术室门口。对于梁楠郁而言,那一次等待,“比当年自己孩子出生时都紧张”。

  2017年8月23日,世界医学史上有文字记载的、海拔最高的剖腹产手术在西藏双湖开展。一名男婴平安诞生。(受权图片)

  20:33,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,“划破了天际”,一个6斤4两的男婴诞生了。走廊上的所有老百姓,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。孩子的祖父母,手捧代表藏地最高敬意的金色哈达,在手术室门口为每一位医生献上谢意。那一刻,梁楠郁万感纷集。“工作做到位,真的解决实际困难,我们老百姓的心,其实是很容易凝聚在一起的。”

  梁楠郁生于1980年,是全国第八批援藏干部。支援西藏,始于20世纪60年代。改革开放后,援藏力度不断加大。特别是,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“全国支援西藏”的方针和“分片负责、对口支援、定期轮换”的援藏模式。截至目前,各支援省份累计组织1.8万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援藏工作,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  自2002年始,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双湖,先后选派了13名干部援藏。2016年夏天,梁楠郁赴任,建议将援藏工作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民生与发展,注重培育当地“造血”机能。

  双湖县,距离拉萨700公里,位于中国最大的无人区——藏北羌塘腹地,平均海拔5000米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。在双湖,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%,最低气温为零下40度。在当地人眼里,双湖只有两个季节,“冬季和大约在冬季”。由于气候恶劣,双湖人烟稀少。11.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生活着14040名老百姓,平均每8平方公里才住1个人。

  为了亲近这片辽阔的土地,梁楠郁跑遍了双湖的每一个村落,行程10万余公里。2016年下乡期间,他发现,当地老百姓饱受婴儿夭折、风湿、阑尾炎、肝包虫等病痛的折磨。彼时,这些病在当地都没法治。因此,双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不高,平均预期寿命只有58岁,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9年。

  “没有健康哪有小康?这个工作都做不好,医院盖再多的楼,都没用!”梁楠郁如是说。于是,他建议,将医疗援藏的重点从原来以巡诊发药为主的“看病”,转向以手术为主的“治病”。而第一台目标手术,就是剖腹产。以前,双湖的接生条件极其简陋,连助产钳都不用,很多孩子夭折。梁楠郁说:“做手术之前,很多人觉得这个目标很难实现。没医生,没设备。”

  没有医生,就培训医生。自2016年底起,梁楠郁多方联系,先后有28名双湖医生被送到中石油中心医院等地培训。一个团队,就去学做手术,学会为止。

  没有设备,就买设备。买之前,梁楠郁和县人民医院院长强久卓玛,对现有设备进行了大摸底。打开库房一看,梁楠郁大吃一惊。他说:“这些年国家给基层医院配备了很多设备。由于我们不会用,大量设备都没有开封。”在原有配备的基础上,梁楠郁协调中国石油捐赠112.5万元,购置了呼吸机、腹腔镜等医疗设备,为手术做好准备。

 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准备,双湖迎来了“史上第一例剖腹产婴儿。”为了表达谢意,新生儿的父亲让孩子随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,名“党生”。

  如今,经过培训,双湖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已能自主开展阑尾切除手术。医院各个科室的人员日趋完善,各式先进的医疗检查仪器被启用。强久卓玛说:“以前,我们很多机子都不会用,常见手术也做不了,患者需要转运到那曲或拉萨。现在,医院可以自主开展阑尾切除手术,双湖百姓外出看病的越来越少。”

  强久卓玛认为,这些改变,与梁楠郁的积极推动不无关系。“梁副县长来了之后,针对医疗上存在的问题,帮我们解决得很明显。”

  事实上,双湖医疗团队能在近5000米的极高海拔地区自主开展手术,不仅是援藏工作队在“云端上”合力创造的奇迹,也是西藏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。自2015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七省市三甲医院的医疗团队“组团援藏”,以提升藏地医院的医疗水平。很多以前“难以企及”的手术,先后在藏地成功开展;数百项先进的医疗经验和技术成果被“打包移植”到受援医院。2018年,双湖县人民医院也被列入了组团式医疗援助的受援名单。5月,县人民医院高压氧舱试运行,医院治疗高原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。

  梁楠郁希望,未来双湖的医疗团队能一年解决一个病,从而“让常见病、多发病不出县,就地诊疗。”

 

成长·一种喜人的转变

  2017年6月20日,是双湖中考的第一天。分管教育的梁楠郁,早早便来到了考场。让他意外的是,考场警戒线外,一个家长都没有。梁楠郁说:“毕竟,在内地或拉萨,每逢这种大型考试,考场外都是人山人海。”

  当地教师告诉梁楠郁,这是因为“牧民家长对教育不重视。”虽然从2012年起西藏就全面落实15年义务教育免费“三包”政策,但在双湖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有能力考上高中,中考升学率不到10%。剩下的孩子要么上职业技校,要么回家放羊。2013至2017年,没有一个孩子考上内地西藏班。梁楠郁说:“不是牧民家长对教育不重视,而是教育没有让大家看到希望。”

  在与牧区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,梁楠郁发现,牧民穿一件藏袍,带一块糌粑,就能在外放一天羊。这种生活方式,简单有效。不管哪项工作,一定要先找到简单有效的措施,找到一个突破点,树立一个标本,让老百姓看见实效。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百姓支持。而提升双湖教育的第一个突破口,就是内地西藏班。梁楠郁说:“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西藏班,大家就能看到希望。然后,再以点带面,全面提升教育质量。”

2017年8月31日,双湖第一批学生到拉萨北京小学免费就读。(受权图片)

  

  在梁楠郁看来,解决办法有两个:借鸡下蛋和自力更生。

  借鸡下蛋,就是把孩子送到拉萨或北京上学。在中国石油和一些爱心教育人士的支持下,先后有25名双湖中小学生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、拉萨北京小学、北师大附中等地免费就读。旦增曲扎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。2017年,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,到北师大附中京西分校读高中。曲扎对新学校很满意,说:“这里的气候、条件都挺好的。”

  自力更生,就是通过奖金和调动等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,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育水平。在这种机制下,去年双湖有3名学生考上了内地西藏班。如今,周末的双湖教室不再是空荡荡的,远远就能听到郎朗读书声。高原之上,童声嘹亮,求知若渴,令人动容。

  牧民对教育的看法也悄然改变。2017年,双湖县教育局选拔第一批外出读书的孩子时,没有家长陪同。在当地人眼里,去大城市免费读书,并不是多么珍贵的机会。翌年,选拔第二批孩子的时候,出人意料地来了12个家长。“他们是来监督我。”梁楠郁说:“从以前的压根儿不关心,到现场监督,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变化。”

 

发展·一场艰难的较量

  发展产业,培育当地“造血”机能,也是梁楠郁的工作重心。2010年,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,要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,得增强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。

  双湖县是全国贫困县,尚有21.9%的人口未脱贫,远远高于1.7%的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。梁楠郁认为:“在全国的贫困县里,论百姓的生存质量,双湖应该是倒数第一。能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,看的不是第一名,而应该看倒数第一名。”

  双湖其香错盛产卤虫卵。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卵,是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饵料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捕捞卤虫卵,就成为了双湖财政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。因此,在藏语中,卤虫卵名为“加措色钦”,意为“大海金粉。”梁楠郁则更直白:“卤虫卵就是双湖的钱包。”

  2018年6月21日,中国石油援藏干部、西藏双湖县常务副县长梁楠郁(左六)与中国海洋大学孙世春教授的科研团队在其香错合影留念。(受权图片)

  虽然双湖的卤虫卵无药孵化率高,但往年却卖不上好价钱。梁楠郁解释说,在以往的招标中,当地干部职工对卤虫卵及其市场不太了解。多年来,个别客商趁机蓄意压价,或通过串标、围标低价购入,形成事实垄断。

 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,让捕捞群众受益,梁楠郁提议,要开展“真正公平、公正的竞标。”2017至2018年,双湖组织了2次公开招标,结果都流标了。新入场的投标企业,无一举牌。更糟的是,第二年一位签了购买合同的新客商,却临阵违约。梁楠郁回忆道:“我们当时骑虎难下,非常尴尬。”

  后来,梁楠郁了解到,公开招标前新竞标人和买主均收到匿名威胁:“这里是无人区!死个人像死条野狗一样容易。”恐吓,并不可怕。梁楠郁说:“卤虫卵作为双湖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,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它卖个好价钱。”但形势并不乐观。2018年,大量进口卤虫卵涌进国内市场,成品价格几近腰斩。

  2019年初,招标重启。为了促成交易,梁楠郁把竞标公告和一封公开信发到了每个投标人的电子邮箱里。信中写道:“每年的捕捞对群众来说是一件大事。拖家带口,搭着帐篷,在湖边一呆就是一个多月,零下十几度……这是不容易的事。本次竞标一定是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,价高者得。本次竞标的另一个任务是选择长远的合作伙伴,……而不是光靠压低毛料挣钱的企业。”双湖县委县政府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,如果再次流标,就直接议价或者委托加工后卖成品。

  竞标前两天,原来的客商想见梁楠郁。梁楠郁将会面地点定在一个开放性茶馆,告诉对方:“这次招标,会邀请公证机构。价高者得,别无他路,竞标会上见。”

  第三次招标会非常成功。新老客商,争相举牌。在成品卵价格腰斩的情况下,双湖卤虫卵毛料卖出了历史最高价,比竞标底价高出8000元/吨。梁楠郁感叹道:“取得这样的成绩,很不容易。”

  如何才能对双湖的卤虫卵产业进行升级,使之成为更高效的扶贫产业?2017年,梁楠郁“像个推销员一样跑市场,”登门拜访了20多家卤虫卵加工商和水产养殖大户。他发现,毛料和成品的价差巨大。于是,梁楠郁建议,建立一个卤虫卵深加工工厂,把中间利润拿上来。2018年9月,中石油捐赠1380万,在那曲建厂。梁楠郁说:“这个项目今年年底就可以投产,预计可以使双湖的贫困老百姓每年每人增收3990元。”

  生产成品饵料,只是双湖卤虫卵产业化的第一步。第二步是开发保健食品。刚到双湖,梁楠郁便自掏腰包,请中盐工程技术研究院对卤虫卵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。结果发现,双湖的卤虫卵富含EPA(二十碳五烯酸)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,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。

  在全国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郭强等多方支持下,一个名为“高原海灵虾”的保健食品开发项目立项。相关科研任务由中国海洋大学和烟台大学联合承担,经费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提供。如今,产品已经完成中试。梁楠郁说:“我们正在寻求与国内的医药制造大企业合作,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,使之成为长期、可靠的脱贫产业。”

  从无人举牌到招标成功,从挨家跑市场到顺利建厂,从一粒小小的虫卵到一个逐渐成型的产业,一路走来,并非易事。梁楠郁说:“我们走的路都是盲区。大家都没干过。所以,步履维艰。”记者曾经问过梁楠郁,援藏三年,最难的是什么?这名陕北汉子淡然答道:“趟过去的不是最难的,趟不过去的才是最难的。未来,才是最难的。”

 

使命·一个无悔的抉择

  在医学界,平均海拔5000米的双湖,属极高海拔地区和严重损害健康的“生命禁区”。到双湖的第一天,梁楠郁像“踩在棉花上,”彻夜无眠。即使进藏已近三年,他还是没能摆脱高原缺氧反应的折磨,失眠和头痛,如影随形。梁楠郁开玩笑说:“在双湖,吃好睡好,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。”

  由于地下冻土层过厚,双湖至今没有通上下水。县委大院的宿舍没暖气,靠生炉子烧牛粪取暖。要洗澡,只能一个月跑一趟250公里外的尼玛县。上厕所,得去室外的公共旱厕。从双湖回到拉萨,“就像回到了天堂。”因此,有人到拉萨办事,总愿意多呆几天,吸吸氧。

  但梁楠郁总是忙完事,就匆匆奔回县里。“老梁总在县里待着,走走看看,做点事情。”同期援友、那曲市聂荣县常务副县长孙宇龙告诉记者。“他走遍了双湖每个村的角角落落,告诉我们时总是一种惊奇与发现,从来没有雪域5000米的艰辛与无奈。”

  2019年1月2日,中国石油援藏干部、西藏双湖县常务副县长梁楠郁(右二)走访牧民。(受权图片)

  事实上,援藏干部普遍有“两怕”和“三宝”。“两怕”:一怕过周末,二怕过夜晚。地广人稀,周末孤独;高原缺氧,长夜无眠。头晕恶心、血压升高、心率增快、呼吸不畅,也是家常便饭。因此,速效救心丸、丹参滴丸和清咽滴丸,便成了很多援藏干部的随身“三宝”。

  援藏医生、同仁医院医师邵峥谊发现,30%以上的援友都存在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尿酸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。梁楠郁也未能幸免。5月,梁楠郁回京体检,结果显示:骨质退化了,血压、血脂、尿酸都高了。“虱子多了不愁,”梁楠郁憨憨地说。

  当然,梁楠郁并非“钢铁侠,”也有“最怕的”东西。援藏三年,他“最怕的”不是羌塘的苦寒僻远,也不是无眠长夜和冷清周末,而是对家人的亏欠,以及与独生女儿的日渐疏离。

  虽然他的微信签名是豪气冲天的“两脚踏翻尘世浪,一肩担尽古今愁,”微信号却是“某某爸爸,”透着一股浓浓的“孩奴”气息。援藏前,梁楠郁经常带女儿去滑冰,一玩儿就是一天。但入藏后,梁楠郁却经常对女儿“食言,”节假日说好回家,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能成行。聚少离多,曾经的“贴心小棉袄”如今对他越来越淡漠。“我不给她打电话,她就不给我打电话,不怎么想我了。”这让梁楠郁很失落。

  7月28日,梁楠郁任期将满。产业未竟。是回京陪伴女儿成长,还是冒着高原疾病加重的风险,继续援藏?这并不是个轻松的选择。思量再三,梁楠郁还是决定留下来,再干三年。他说:“现在正好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,所以决定留下来,把扶贫产业做好,把计划如期完成。”
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
合作伙伴:

版权所有 2000-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


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。